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月在青山影在波

想雪泥飞鸿,蜉蝣寄世,蜗角营营,苦乐何事?对半壁书,煮一壶茶,闲看云卷花开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最易用错的十一个成语  

2010-02-06 10:00:53|  分类: 语文常识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
         1、唇枪舌剑作唇枪舌战。如:“法庭上一番唇枪舌战,谁也没说服谁。”汉语词汇中正确的用法是“唇枪舌剑”,意为唇如枪,舌如剑,形容争辩激烈,言辞锋利;也有“舌战”一词,《三国演义》中有“诸葛亮舌战群儒”的情节,“舌战”指口头交锋。“唇枪舌战”显然是两者杂糅的产物。    
         2、首当其冲:这个成语在媒体中经常被用错。如:“他首当其冲坚持上一线工作”“大地让人首当其冲想到的是母亲”。所谓“首当其冲”,指首先受到冲击,遭遇灾难与不幸,不能理解为“冲锋在前”,也不能简单地等同于“首先”。 
         3、七月流火(本指“天气转凉”;“七月”指夏历的七月;“流”,指移动,落下;火:星名,即心宿二,每年夏历五月间黄昏时心宿在中天,六月以后,就渐渐偏西。时暑热开始减退,故称“流火”。出自《诗经·豳风·七月》:“七月流火,九月授衣。”前句是引子,天气渐渐凉了。后句是落脚,该缝制寒衣了。另外,三千年前用太阴历,可知那时七月即今八月。今若想观察,要到阳历九月才行。故指夏去秋来,寒天将至。后人竟望文生义,愣说成“盛夏时节,天上下火”,误用为形容天气热——为啥天太热?原来“太有柴”了。) 
         4、娑婆世界:根据佛教的说法,人们所在的“大千世界”被称为“娑婆世界”,教主即释迦牟尼佛。“娑婆”是梵语的音译,也译作“索诃”、“娑河”等,意为“堪忍”。共有两层意思:一层意思是说“娑婆世界”的众生罪孽深重,必须忍受种种烦恼苦难,故“娑婆世界”又可意译为“忍土”,被称为“五浊世间”,是“极乐世界”“净土”的对立面,这里容易产生各种罪孽,因此说“大千世界,无奇不有”;另一层意思,指释迦牟尼等佛菩萨很能忍受劳累,在污浊的“娑婆世界”中不懈地教化众生,表现出大智、大悲和大勇的精神。但这个佛教名词,常被生吞活剥地改装成“婆娑世界”——善哉,善哉!佛祖很生气,后果很严重! 
         5、空穴来风:是我国古代成语,穴:洞、孔;来:吹来。有了洞穴才有风进来(语出宋玉《风赋》)。原意为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原因的,含贬义,指流言蜚语。现多用来比喻消息和传说毫无根据是不正确的。随着语言的流传和发展,词义已经有所变化。目前常用作“毫无根据”之意。故现在“空穴来风”这个词既可以形容“毫无根据”,又可以形容“有根据”。但被篡改成了捕风捉影的意思——真是“瞪眼说瞎话”。 
         6、始作俑者:比喻恶劣风气的创始者。原指做坏事,引领歪风邪气的“第一人”,俑:古代殉葬用的木制或陶制的俑人。开始用俑殉葬的人,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恶劣风气的创始人。 出自孟子·梁惠王上》:“仲尼曰:‘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。’为其象人而用之也。根据孟子“始作俑者,其无后乎”这句话,后人将“始作俑者”引为成语,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。现在常被误用指第一个做某一件事或某一项任务的人,摇身一变,成了“第一个吃螃蟹的英雄”,起码也是开先河的任务——看来,“屎盆子”完全可以扣在正面角色脑袋上。尝尝鲜儿吧您呐。)
         7、明日黄花:明日:指重阳节后;黄花:菊花。原指重阳节过后逐渐萎谢的菊花。后多比喻已失去新闻价值的报道或已失去应时作用的事物。 “黄花”,指菊花。重阳(农历九月初九)赏菊,是我国的民俗之一。所以,古代的文人骚客常在这一天相聚赏花,吟诗作文。在我国的文学史上,有不少歌咏重阳,或颂菊花的佳作,像王维的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》、王安石的《城东寺菊》等,都是。此外,史称“三苏”之一的宋代大学士苏东坡,也曾写下过相应诗篇,其中之一就是《九日次韵王巩》。在这首诗中,苏东坡写道:“相逢不用忙归去,明日黄花蝶也愁。”意思是:既已相聚在一起就不要着急回去,还是趁这菊花盛开的重阳节日赏花为好。因为,倘等到“明日”,重阳已过,不但人观之无趣,恐怕飞舞的彩蝶看了那过时的菊花也会犯愁的。这,就是人们熟知的所谓“相逢不用忙归去,明日黄花蝶也愁”之苏氏名句。后来,大家便将“明日黄花”作为一个固定词组(成语),用来表示事情已“过期”之意。本来汉语中只有“明日黄花”这个成语,但不知从何日起又冒出一个“昨日黄花”来了。如上所述,“今日”是指九月九日重阳节,赏花的正经日子。过了今日才是明日,花当然会随着时间推移而变得不鲜艳了(这里“明日”宜作宽泛的理解,不一定就是第二天)。既是如此,说成“昨日黄花”就缺乏理据了。细想,“昨日”菊花也许尚未盛开,也许尚在作蕾,怎么会成为“过了时的东西”呢? 由此可见,用“昨日黄花”来比喻过时之事物,不但不合此成语的原意,也有悖于逻辑,实在不可取。 
         8、美轮美奂:出自《礼记·檀弓下》:晋献文子成室,晋大夫发焉。张老曰:‘美哉轮焉,美哉奂焉’。形容房屋高大华丽。现代也用来形容雕刻或建筑艺术的精美效果。其中,轮:指轮囷(qūn),古代的一种圆形高大的谷仓,此处指高大,名词作形容词;奂:众多,盛大。古时形容房屋建筑的高大,众多与宏丽。因此,也不能写作“美仑美奂”!!可如今,这个词被滥用到所有事物上。尤其是电台、电视台那些自我感觉良好的主持人,往往是张嘴就来,出口成错。如“真的是美轮美奂,充满了诗情画意啊!……”这是200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,主持人董卿评价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表演的群舞《小城雨巷》时所用的串联词。再如于丹于07年2月23日在“百家讲坛”讲课时,用“美轮美奂” 形容千手观音之美。《现代汉语词典》(商务印书馆2005年6月第5版):“后来用‘美轮美奂’形容新屋高大美观,也形容装饰、布置等美好漂亮。

         9、振聋发聩kuì:发:兴起。聩:天生耳聋。声音很大,使耳聋的人也听得见。比喻用激昂的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,使他们清醒过来。 出自清代作家袁枚《随园诗话补遗》卷一:“此数言,振聋发聩,想当时必有迂儒曲士以经学谈诗者。” 本意是声音很大,令人警醒;竟被误作听力下降,像个呆头呆脑的聋子——把醉汉弄醒?把醒汉弄醉?甭管怎么说,先把意图闹清楚;否则,干完活儿,准挨大嘴巴。例如正确的用法:烈士家属感人肺腑的谈话,对服刑人员不啻(chì)是振聋发聩,有些人感动得流下泪来。) 
         10、床笫之私:笫zǐ:竹编的床席。床笫:床铺。指闺房之内或夫妇间的私话、私事。出自《左传·襄公二十七所》:“床笫之言不逾阈。” 秦·孔鲋《孔丛子·答问》:“凡若晋侯骊姬床笫之私,房中之事,不得掩焉。”属偏正式短语;作宾语;含贬义。注意:“笫”不能写作“第”,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字。根本就没有“床第”这个词。虽然两者模样酷似,可惜,后者根本不是中国话。) 
         11、望其项背:“望其项背”出自清·汪琬《与周处士书》:“言论之超卓雄伟,真有与诗书六艺相表里者,非后世能文章家所得望其肩项也。”项:颈的后部。 能够望见别人的颈项和背脊,表示差距不大,表示赶得上或比得上(多用于否定式):难以~. 不能~.“只能望其项背”这类错误用法,不仅出现在一般的新闻报道中,也出现在某些知名作家的笔下义为能看见别人颈项和背脊,这说明距离不大;要强调距离悬殊,应采用否定式,说成“不能望其项背”“难以望其项背”,或者反问式,如“怎能望其项背”。
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596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