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语云:“圣人不贵尺之璧,而重寸之阴”,强调时间的宝贵。人生的旅程是由无数个瞬间组成,历史的长河也是由无数个瞬间汇成;瞬间是短暂的,却由此把握永恒。古之圣贤无不惜时,“大禹圣人,犹惜寸阴,至于凡俗,当惜分阴”(《世说新语·政事》),是说像大禹那样的圣人都珍惜每一寸光阴,一般人更应当珍惜每一分光阴。
孔子说:“朝闻道,夕死可矣”。一个人如果一生浑浑噩噩,糊里糊涂,与真理无缘,那就等于白活了;如果坚持不懈地追求真理,一朝得道,死而无憾。这里形容对真理的信仰和追求的迫切。一个人停止了学习思考,停止了对真理的叩问追求,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。人生的价值在于闻道求真,学以致道。孔子还说:“不知命,无以为君子也。不知礼,无以立也。不知言,无以知人也”。仁人君子要学习的东西实在是太多了,要懂得天道、人道、世道,要知安身立命,要知礼明法,要知人论世,正确分析和把握自然规律、天下大势,这样才能成为人格完美、胸有大志、知命乐天,穷则独善其身、达则兼济天下的君子。
要能修养自身,承担大任,就必须抓紧时间学习。孔子感叹:“子在川上曰:逝者如斯夫,不舍昼夜”,孔子这里描述出消逝的时光就象这东流的河水一样,日夜不停流去,这句话成为千古名言,是因为人们心中也都有这样的感慨。孔子以身作则,惜时如金,求知若渴,废寝忘食,乐此不疲,他说:“学如不及,犹恐失之”,“其为人也,发愤忘食,乐以忘忧,不知老之将至”。
荀子说:“君子曰:学不可以已”;“吾尝终日而思矣,不如须臾之所学也;吾尝跂而望矣,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”;“不积跬步,无以至千里;不积小流,无以成江海”。荀子认为,精神修养没有比受道德熏陶感染更大了,福份没有比无灾无祸更长远了。在权利面前没有私欲邪念,人多势众也不会屈服,天下万物都不能动摇信念,这就叫做有德行、有操守。君子的可贵则在于他德行的完美无缺。因此君子学圣贤之道是不能停止的,整天地思考,却不如片刻学习的收获大;踮起脚眺望,却不如登上高处看的广阔,学习是需要日积月累、持之以恒的啊。庄子也曾说:“吾生也有涯,而知也无涯”,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。 古人惜时所体现的求真求道、修身立德和长生久视的思想与传统儒道文化影响密切相关。早在《诗经》中写的“心之忧矣,于我归处”,就流露出人们珍重有生之年的思想行为,体现出强烈的惜时感和生命归属感。 《诗经》中写的“嗟尔君子,无恒安息。靖共尔位,好是正直。神之听之,介尔景福”,是说:“君子啊,不贪图安逸。恭谨对待你的本职,爱好正直的德行。神明听到这一切,就会赐给你洪福祥瑞。”指出君子要勤勉修身,好德才有福份。 屈原在《楚辞》中惜时的主题,则表达出忧国忧民的深沉忧虑,充满了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。诗人再三表白人生短暂,行旅匆匆,要探求大道,修身立德,有所成就,惟恐时不我待,“汩余若将不及兮,恐年岁之不吾与”、“日月忽其不淹兮,春与秋其代序”、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”、“老冉冉其将至兮,恐修名之不立”、“及年岁之未晏兮,时亦犹其未央。恐鹈鴃之先鸣兮,使夫百草为之不芳”。反复使用的一个“恐”字,既强烈地表达了诗人对时间的珍惜,又充份地揭示了时间对于人生的一种紧迫感。 汉代著名乐府诗《长歌行》中写道:“青青园中葵,朝露待日晞,阳春布德泽,万物生光辉;常恐秋节至,焜黄华叶衰。百川到东海,何时复西归?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”此诗借物言理,以园中青葵作比喻,联想到四季变化,又以江河作比,韶光之匆匆易逝,应当抓紧时间。劝勉世人要及早努力,有所作为,不要等老了再徒然叹息。 明代文嘉写了著名的《明日歌》:“明日复明日,明日何其多?我生待明日,万事成蹉跎。世人若被明日累,春去秋来老将至。朝看水东流,暮看日西坠。百年明日能几何?请君听我明日歌。”这首诗七次提到“明日”,是在反复告诫人们要珍惜时间,今日的事情今日做,不要拖到明天,不要蹉跎岁月。 文嘉还写了《今日诗》:“今日复今日,今日何其少!今日又不为,此事何其了?人生百年几今日,今日不为真可惜!若言姑待明朝至,明朝又有明朝事。为君聊赋今日诗,努力请从今日始!”启示人们:世界上的许多东西都能尽力争取和失而复得,只有时间难以挽留。要实现人生价值,必须珍惜眼前的时光,时间永不回头。诗人以通俗流畅的语言讲了珍惜生命的道理,劝勉人们勿虚度年华,莫荒废光阴。 古人这些包含人生哲理的名言,给人以警策和启迪,它赋予人们不要气馁的品质,教会人们对理想的追求、对人生意义和价值的洞彻和把握。仁人君子不可懈怠!珍惜时光、珍惜生命、追随真理,向善向上,做最有意义和价值的事情,让那些稍纵即逝的宝贵瞬间变成真正美好的永恒。 |
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