登录  
 加关注
   显示下一条  |  关闭
温馨提示!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,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,请重新绑定!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》  |  关闭

月在青山影在波

想雪泥飞鸿,蜉蝣寄世,蜗角营营,苦乐何事?对半壁书,煮一壶茶,闲看云卷花开

 
 
 

日志

 
 

《敦煌水泉记》刊载于《酒泉日报》2016年2月4日  

2016-02-06 14:42:15|  分类: 默认分类 |  标签: |举报 |字号 订阅

  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  |
     《敦煌水泉记》原刊载于阳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主办《阳关生态》(内部刊物)2015年第4期(编辑更名为《记敦煌的那些生态泉》),今日见2月4日酒泉日报,刊载该文,谢谢编辑!祝福猴年吉祥!
敦煌水泉记
          
酒泉日报新闻 时间: 2016年02月04日 来源: 酒泉日报
■阳关随笔

  敦煌四野,有水泉无数,至大者汇成河流,汪洋恣肆,润泽四野;细微者清波一泓,水波不兴,镜天鉴地。水脉旺则生灵兴,涵育滋养,乃有敦煌绿洲,瀚海涵碧,天地钟爱,灵秀之境,四野绣壤,胜地灵泉,偶感念之,择其要者,为记记之。

石泉

  敦煌城东南有三危山,绵延数十里,与鸣沙山相接,山中草木绝少,宛似火烧。旧传王母居此,草木森森,林幽草密,宛如仙境。一日突起大火,三青鸟救之不及,遂成童山秃岭,至今山势陡峭绵延,难见草木。

  自城东行数十里,有一石泉,名曰悬泉,俗名吊吊水,典籍或曰贰师泉。其处深谷甚幽,危岩高耸,大石嶙峋,草木茂盛,鸟鸣呦呦,泉水淙淙。其泉自绝壁之上,汩汩而出,汇成细流,流不甚远,即隐入戈壁,不复见焉,水甚清洌,饮之沁脾。崖壁数十丈,危不可攀,石谷甚深,草木遍生,石上水痕,迹迹可寻,行于其中,虽处伏日,遍身犹寒,上行数里,不见水流,草木亦渐稀少,两侧怪石森森,累如危卵。泉东有山,颇可攀援,天成石梯,可拾级而上。登山巅观之,则四野遍收眼底,周边童山濯濯,惟西北有敦煌绿洲,一点苍翠,北望尽戈壁荒原,野马浮游,古道百里,接连瓜沙,时见荒野中有烽燧耸立,似燃旧日烽烟。戈壁荒山,有此胜景,堪称一绝。

  戈壁行旅路迢递,荒山日晒石生烟,石壁忽涌幽泉出,谁个不念苍天恩?昔日交通不便,有水源之地便成绝佳休憩之所。据传,昔李广利率军远征大宛,大军至此,兵困马乏,几近渴毙,广利拔剑刺石,遂生此泉,救得百万大军。更为神异者,此泉颇有灵异,行人多时,出水亦多,行人少时,出水亦少。后人感念,于此立贰师庙,祀念广利。至六朝时仍庙宇甚伟,有积石驼马,立于庙前道旁,敦煌郡守,常祭祀于此。行旅过往,亦于庙中祷祝旅途平安。后于山侧道旁复立悬泉置,是为邮驿也。遥思丝路商旅,不绝塞下,远行至此,岂不惊叹、感念乎?

  绝壁生泉,必非广利之功,后人附会,遂生此传说。想广利率数十万大军远征大宛,入关者不足万人,虽获汗血宝马,但损却无数汉家儿郎性命,致骨埋他乡,魂弃荒野,千年功过,已成定论。唯敦煌人心纯厚,为其建庙立祠,作赋颂德,以泉传名。

  天地大德,常于绝地留一线生机;造化神奇,竟在荒山辟这般胜地。若夫秦乱之时,邑人率妻子族属,至于此处,莫非亦可成一桃花源矣。此泉活广利数万兵马,戈壁行旅,亦赖此得以生存,丝路兴盛,水之德大矣,天之德大矣!

沙泉

  敦邑之南,有鸣沙山,山甚神异,昔遇晴日自鸣,殷殷有声如雷,声传数里;或至端午日,城中士女皆跻高峰,一齐蹙下,其沙吼声如雷;然近因环境变化,不复闻其鸣声矣,虽众人其蹴,亦难闻其吼声如雷,至可惜矣。

  山中有泉,旧县志或作沙井,或谓药泉,今人以其形似,呼作月牙泉。自古水生沙中,沙必掩之,然此地沙山四围,风吹野马,沙随风移,然泉亘古不变,荡漾生姿,人皆感叹神迹也。细观沙中一泓,依势天成,波平如镜,形如弯月,水澈见底。日升月落,星辰摇落,风行云走,变幻无穷,涵纳其中,如蕴乾坤。泉中生苇草数丛,水草若干,清风徐来,飒飒作响,波荡苇摇,观之心旷神怡。踞坐沙山半壁,享西来之爽气,听八面之来音,观泉中日月之行,看镜里星汉灿烂。朝也好,暮也罢,闲坐于泉侧楼阁古柳之下,三五知己,一壶浊酒,足以畅逸兴,旷胸襟。春可看冰泮始解,芦芽早生;秋可观水波纵横,黄叶满地。四时之景不同,而乐亦无穷也。

  清时尝附会谓此为汉渥洼池也,言异马生其中,或谓此池深不见底,与莫高窟相通。又言中有神灵,慢污不得。嘉庆道光,两度演戏于此,人多以秽物投泉中,遂生雨雪,邑人自此深敬信之,是以泉水始终澄澈,泉周始终洁净。后福建人苏履吉四至敦煌任上,造官厅于泉侧,屡邀士子文人,至此吟诗属对,一时敦煌文风蔚起,佳作频出,至今传为佳话。

  沙泉之生,或因地下泉涌,其神异者,乃生于沙山环抱之中而为沙不掩,加之沙岭晴鸣,愈加神秘。若至于平地旷野,则泯然众泉,马踏人践,终至于消逝也。骚客雅兴,至此为诗属文。胜景引墨客文思,华章为灵泉增彩。

  山者刚也,水者柔也,乾坤相济,刚柔互生。谁谓青山无情,流水无意,看此地山泉相依,沙山有情,环护一湾碧水;清泉有意,更增几分灵气。千年相依相守,不离不弃,不悔不怨,堪不破红尘,挣不脱生死,来此处悟彻大千。

碱泉

  戈壁苦旱,贫瘠不毛,遇雨水丰沛,则生机顿现,尤以低洼之处,绿意常处处点染,至于葱茏。或有泉水涌出者,浸润一方,渐铺苍翠,成湿地处处。其为泉也,水性含碱,涩不可入口,民遂常呼为碱泉,或以头道、二道、三道等语别之。

  碱泉者,异于石泉与沙泉,亦非只生于一处,凡地势低洼处,皆可出也。邑西北今呼作西湖等处,即属此类。碱泉既多,又难以入口,遂无附会之说,亦无神异传奇。且泉水涌出,水极细微,难以汇成巨流,遂漫滩流溢,润泽一方。人虽难饮,却足资荒漠野生动植物生存,罗布麻类,遍地丛生,野驼黄羊,繁养生息。屹立湿地边缘,远望峰峦耸立,沙海纵横,柽柳火红,胡杨翠绿,芦苇摇曳,红麻花开,间或有黄羊野驼,悠游其间。夏日至此,听戈壁风吹,水泉汩汩,苇叶低吟,野驼嘶鸣;看山青沙黄,草绿叶繁,禽鸟栖息,澄波映天;念天地悠悠,人同草芥,千古沧桑,谈笑灰飞。纵有丹青妙手,亦难描如画景致;或挥如椽巨笔,孰尽抒壮阔胸臆?

  丝路古道,尝沿此一线,溯有水源处行之。今仍可寻其旧迹。想博望凿通西域孔道之时,或曾饮此碱泉之水。三十六国使者,两千里外商旅,引驼负珍,行古道之上,历千里风霜,携异域珍奇,叩关而入;西域都护,屯垦军民,求法僧人,通商驼队,播中原文化于西陲,使中华异产传世界。无水无泉,则道路阻隔,商旅难行,驼马渴毙,行人顿踣,更何谈丝路之兴盛欤?

  水之德,如老子言:“水善利万物而不争,处众人之所恶,故几于道”。邑西碱泉,皆处无人荒野,人所难居,乃得滋养数万生灵,更能护佑敦煌绿洲。以其人所不用,终成其所用,湿地生灵,亦因少人居而得以繁盛。其乘道德而浮游,滋养万物,物物而不物于物。惜乎今处处开发,致湿地萎缩,鸟兽遁迹,岂不殆哉?

原文链接:http://www.chinajiuquan.com/jqrb/content/20160204/Articel04006YF.htm
《敦煌水泉记》刊载于《酒泉日报》2016年2月4日 - 被风吹过的夏天 - 月在青山影在波
 
  评论这张
 
阅读(415)| 评论(0)

历史上的今天

评论

<#--最新日志,群博日志--> <#--推荐日志--> <#--引用记录--> <#--博主推荐--> <#--随机阅读--> <#--首页推荐--> <#--历史上的今天--> <#--被推荐日志--> <#--上一篇,下一篇--> <#-- 热度 --> <#-- 网易新闻广告 --> <#--右边模块结构--> <#--评论模块结构--> <#--引用模块结构--> <#--博主发起的投票-->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 

页脚

网易公司版权所有 ©1997-2018